讲章丨“人子耶稣”系列讲章(1):导言

2022-08-04

微信图片_20220804100744.jpg


“人子耶稣”,是笔者在教会宣讲过的系列讲章。第一次宣讲之后,就有人建议将这组讲章整理成可以发表的文字,与更多的弟兄姊妹分享。笔者当即采纳建议,但由于工作繁忙,进度一直很慢。2018年,计划将整理好的讲章陆续发于本公众号,但仅仅2篇之后就因无瑕顾忌而被迫中止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这个系列已经有一些“存货”,于是决定重新开始发表这组讲章。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,还是从头开始。


经文:太20∶25-28

道成肉身的耶稣,既有完全的神性,又有完全的人性,这是基督教的奥秘,亦是基督教的精髓。著名神学家巴刻(J. I. Packer)在其名作《认识神》一书中说:“基督教真正惊天动地的宣言,是拿撒勒人耶稣是神成为人——神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成为‘第二个人’(林前15∶47),决定了人类的命运,成为全人类第二位代表,它有了人性,却不失其神性,以致拿撒勒人耶稣全然是真神,又全然是真人。这其中两个奥秘可说‘买一送一’——一位神有多元位格,而在基督的位格中,神性和人性契合为一。”“福音书”中,耶稣有两个特别的自称,一个是“神子”,另一个是“人子”。一般来说,“神子”用来表述耶稣的神性,而“人子”用来表述耶稣的人性。因此,我们会在“福音书”中同时看到“神子耶稣”和“人子耶稣”的形象,两个形象集合于同一位耶稣的身上,体现了耶稣之神性与人性的完全合一。

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是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废的。可是,历史上的基督教,却很难在这个原则上拿捏得适度。纵观教会历史,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关于基督论的异端,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在对耶稣基督之神性与人性的认识上,犯了“顾此失彼”或“厚此薄彼”的错误。初期教会,有两个很有代表性的异端派别:一个叫伊便尼派(Ebionites),他们承认耶稣的人性,但否认他的神性,他们认为,耶稣只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,神性在受洗时才降在身上,而受死时便离他而去;另一个叫诺斯替派(Gnosticism),他们承认耶稣的神性,但否认他的人性,他们认为,耶稣在世时,并没有真正的身体,人们所看到的他的身体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子,并不是真正的人。在此之后,关于耶稣之神性与人性的理解,一直没有停止争论,并且也产生不少异端。直到公元451年召开的著名的迦尔西顿会议(Council of Chalcedon)上,各派才终于达成了共识,持续了五个世纪的神学论争,终于基本上恢复了平静。

到了19世纪,持续了十几个世纪的平静被彻底打破。其时,一股被称为自由主义神学的思潮,几乎席卷全球,他们倡导通过理性、良知和经验来认识上帝,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对《圣经》进行批判。在基督论上,该派只强调耶稣的人性,不强调耶稣的神性。1835年,一位名叫大卫·施特劳斯(David Friedrich Strauss,1808-1874)的自由主义神学的代表人物出版《耶稣传》一书,该书只是把耶稣当作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,它把耶稣的道成肉身、复活、升天,均称为“源于信仰的富有想象力的神话”。这一股思潮也曾传入中国,并且被不少人接受,早年的赵紫宸就接受了这种思想,并于1935年出版《耶稣传》一书。该书对耶稣生平的叙述,也是只强调耶稣的人性,不强调他的神性,书中宣扬的是耶稣的完美人格,而非救恩真理。自由主义神学的这种基督论显然是极端错误的,所以引来正统教会的坚决抵制,使之逐渐式微并最终衰亡。

对于自由主义神学的基督论,我们当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,因为它偏离了基督之神人二性的教义。可是,令人担忧的是,今天的教会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:为了避免被贴上“自由派”的标签,教会的牧者和信徒,都对耶稣的人性讳莫如深。无论教会的讲台上,还是信徒的交流中,都在强调耶稣的神性,回避耶稣的人性。大家热衷于以耶稣的神迹和启示认识他的神性,却忽略了以耶稣的处世和为人认识他的人性。因此,“人子耶稣”的形象,离我们越来越远!其实,这种做法从本质上来说,同样偏离了基督之神人二性的教义。曾任中华浸信会联会主席的施达雄牧师说:“耶稣是神的儿子,但也是约瑟与马利亚的儿子,他曾经真实地活在人类的历史中,成为有人性、有血肉、有思想、会流泪、会饥饿、会干渴的人。在信仰上人往往极重视他的神性而忽视了他所具有的人性,因此似乎他只能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神,而不是真正具有人性的人。这是信仰上的危机。”我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既让人担忧,又让人无奈的事实。帕斯卡尔(Blaise Pascal)有过这样一个感叹:“教会想要说服人们相信耶稣是人的难度,和证明他是上帝的难度一样大。”这句写于400多年前的话,依然能够准确地表述今日教会的尴尬。

事实上,除非你否认耶稣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事实,不然就无法否认他有血有肉的人性,也无法拒绝他“人子耶稣”的形象。只要我们稍加留意,就不难发现,四本“福音书”中,都在强调他的真实人性,都在刻画他“人子耶稣”的形象。坎伯·摩根(Campbell Morgan)在其《约翰福音注释》中,对“福音书”中关于耶稣之人性的记述,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点评:“在这本福音书(指《约翰福音》,引者注)中,从头到尾约翰一直要我们面对这位成了肉身的耶稣,正像当初人所认识的耶稣。他的眼睛一直是在耶稣身上,正如在他肉身的日子被人注意一般。这本书被公认是说到我们主的‘神性’的福音书,但是这本福音书比其他福音书更令我注意到他的人性。马太如何呢?在那书中,我所面对的始终是君王的管理。我对‘权柄’深具印象。马可呢?我所面对的乃是一位受苦的仆人,他的尊严被剥夺殆尽。路加呢?我所面对的是一位令我惊讶的十全十美的人。但在《约翰福音》中,我觉得我能触摸到他,能够靠近这个人,约翰始终绝不让我离开这个人。”

是的,只要你通读过“福音书”,就不能不由衷地认同摩根的说法,因为读“福音书”时,我们的眼光一刻都无法离开这位真实的“人子”:从出生到成长,从受洗到侍奉,从受难到复活……每一个细节,都见证着他的真实人性,都流露着他的真实情感。30岁之前,他和所有的犹太人一样,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。30岁之后,他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他的人性并未随之发生任何变化,依然保持着与所有人一样的特征。虽然他是“神子”,但他从未滥用自己的权柄,为自己行过一件神迹,哪怕在饿了40天肚子的情况下,也不肯用神迹为自己变一块面包,目的就是要活出一个毫无特权的普通人的形象。“人子耶稣”,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犹太男子。写到这里,我们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,这个犹太男子所体现的一切,竟然是“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”(参西1∶15),他要藉着“人子”的形象,将“从来没有人看见”的上帝“表明出来”(参约1∶18)。这样,上帝就和我们不再遥远,只要我们认识了这位“人子耶稣”,其实也就认识了上帝。耶稣说:“你们不认识我,也不认识我的父;若是认识我,也就认识我的父。”(约8∶19)

“人子耶稣”的确平凡,但他的平凡之中,亦渗透着伟大,他的思想,他的言论,他的行动,处处都有与众不同之处。拿破仑(Napoleon Bonaparte)曾经如此赞叹耶稣:“凡是与基督有关的一切都令我惊异:他的精神令我敬畏,他的意志使我惊惶。世上任何人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。……除了从耶稣自己身上外,我们无法在他处找到一个类似其生活典范的例子。我从历史中费心搜寻,亦找不到一个类似基督教福音的宗教来。无论是从历史、从人文主义、从各样的世代、从自然界中,我们都无法找出一个能与基督相比的例子来,也无法找出一种理由能将基督这个人解释得完全,有关他的一切都是卓绝非凡的。”是的,耶稣以其超凡脱俗的生活习惯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,展示了他所要“成为”(参腓2∶7)的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人子耶稣”成为“完人典范”,为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“留下榜样”,叫我们可以“跟随他的脚踪行”(参彼前2∶21)。

由此可见,认识“人子耶稣”,是认识上帝的途径,也是活出基督的途径,所以我们不能轻忽耶稣的这个形象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如果我们不去努力认识这位“人子耶稣”,就是从根本上漠视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。有鉴于此,笔者愿意与弟兄姊妹一道,透过“福音书”的叙述,一同去触摸那位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耶稣,通过他的思想、言论和行动,去认识他曾经“成为”的真人,并认识他所要“表明”的上帝。

由于这个话题是以讲章的形式分享的,所以若非万不得已,就不会轻易使用神学术语,我会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,传递《圣经》的信息,介绍耶稣的真貌。愿上帝引领我们的分享!




分享